如何評價現在的冷鏈物流行業現狀?1
冷鏈物流是指為保持食品新鮮的品質或其他產品(醫藥等)的效能以及減少運輸損耗,在其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貨物始終保持一定溫度的一種物流運輸方式,由預冷處理、冷鏈加工、冷鏈儲存、冷鏈運輸和配送及冷鏈銷售幾方面構成,涉及冷庫、冷藏車、保溫盒、冷藏陳列柜等設施。 冷鏈物流行業需要規?;髽I的不斷投入,通過完整的運輸管理信息系統來協調訂單處理、運輸、配送、承運商管理、運力管理、返單管理、應收應付管理以及退貨管理等業務環節,加強企業的整體聯動效應來降低消耗成本,從而形成合理、高效的冷藏鏈。 2019年規模達3264億元,肉類為主要來源,水果增速最快。 在新基建相關的宏觀政策影響下,未來以5G、AI和工業物聯網、互聯網為代表的行業將會得到快速發展。隨著大數據不斷開拓升級賦能冷鏈物流,冷鏈物流領域的潛力也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有效釋放,持續朝著自動化、智能化云倉模式的方向發展。 過去,傳統型冷鏈物流企業多具有土地、倉儲的資源優勢,物流網絡運作需要更多資本投入,模式較重。未來冷鏈物流預計將向“互聯網+冷鏈物流”的冷鏈資源整合平臺上發展,通過逐步完善網絡搭建,拓展平臺式業務,減少資源的信息不對稱。 冷鏈物流不僅廣泛用于果蔬/農產品/禽肉/水產等初級農產品食材,并且也適用于速凍米面等餐飲業加工食材,對促進連鎖餐飲業態發展起支撐作用。 據戴德梁行預測,2015年至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將從1800億增長至4019億,年均復合增速達到17%,預計2025年有望進一步擴容至5220億元。而國內的公路冷鏈運輸車保有量、低溫倉儲冷庫容量分別從2011年的3.21萬輛/1742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18萬輛/5238萬噸,年均復合增速分別達到28%/17%。 冷鏈,通常指冷鏈物流,即以冷凍工藝為基礎、制冷技術為手段的物流活動,其目的在于使物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部環節都能夠處在規定的溫度控制下,以保證物品的質量,并能夠減少損耗。 以冷鏈物流環節分,大致可分為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配送、銷售終端、消費終端等五個環節。 各環節對應產業鏈不同經營主體,涉及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倉儲企業、物流企業、各類零售終端店、餐飲企業及消費者,具體環節中各經營主體存在相互滲透。 冷鏈設備作為冷鏈物流的基礎和前期配置輪動市場,是冷鏈物流的核心組分。各環節對應冷鏈設備及性能要求各有不同,其中與傳統制冷密切相關的冷凍柜、冷藏柜、冷凍展示柜、自動售貨機等電器設備市場尤其值得關注。 中國冷鏈需求量持續快速增長。據中物聯冷鏈委數據,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2018年為1.89億噸,同比增速27.9%,創增速新高,2012-2018年6年CAGR達18.8%,市場規模持續高速擴張。對應冷鏈物流總額為4.81萬億元,同比增速20.3%,冷鏈物流行業總收入2886億元,同比增速13.2%。 冷鏈需求中以食品冷鏈為主體,醫用冷鏈占比可觀。按照終端需求劃分,冷鏈行業大體分為食品冷鏈、醫用冷鏈及化工冷鏈等,根據商務部流通發展司2017年數據,在整個物流市場中冷鏈需求占比約為3%。在這之中食品、醫藥及化工冷鏈占比分90%、9%和1%。食品需求為核心主體,而醫用冷鏈占比可觀,并在短期疫情下具備強上升預期。 冷鏈物流整體市場規模近年快速膨脹。據GCCA數據,2017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達294億美元,6年CAGR達19.5%,并預計19、20年規模將至459、586億美元,即17-20年間以3年CAGR高達25.8%的增速快速膨脹。經研究,冷鏈整體擴張驅動力中,大體量的食品冷鏈市場需求膨脹為核心基礎,而醫用冷鏈市場則在當下存在突破預期。 登錄“行行查”網站獲取更多的行業研究數據 農產品冷鏈交易額快速增加。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我國農產品在冷鏈物流中的交易總額高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速達20.3%,并呈加速趨勢。預計2019年交易總額將達5.77萬億元。 冷鏈需求龐大,在產業中占重要地位。據中物流冷鏈委數據,2018年我國主要農產品中水果、蔬菜、肉制品、水產品、乳制品的冷鏈需求量分別達5048、4866、3346、3867和1077萬噸,分別占對應農產品產量的19.7%、6.9%、38.8%、59.9%和35%,尤以水產、肉、乳制品冷鏈需求突出。因此冷鏈物流能否滿足需求已直接影響到第一產業發展及民生狀況。 我國各地域農產品品類差異顯著,是冷鏈需求龐大的根本原因。龐大國土面積及不同地域特色下,各省農業特色差異極大,東南沿海水產品、南方亞熱帶水果、北方肉制品等各自銷售輻射范圍有限。如沒有完備冷鏈網絡實現跨區域跨季節銷售,將極大限制農民收入增長,導致農產品價格地域、季節波動大,供需關系脆弱,造成“菜賤傷農,菜貴傷民”。 但另一方面,我國食品冷鏈產業目前距發達國家仍存在顯著差距。 冷鏈流通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僅10%、15%、23%,相較發達國家果蔬、肉禽流通率的95%和近100%而言,我國冷鏈產業尚很不完備。 農產品腐損率高,冷鏈產業亟需升級擴張。目前我國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流通中的腐損率分別高達11%、20%、8%和10%,相較于發達國家的普遍低于5%,差距非常明顯,其中美國果蔬腐損率僅1-2%。腐損率高正是因為我國冷鏈體系尚很落后,對其中基礎設備、配套設備的升級擴張是亟需完成的戰略任務。 從基礎需求來說,食品冷鏈配置優化有利于第一產業增收。規避地域銷售半徑的局限,實現錯季銷售,使價格趨向穩定,并避免生產與消費兩端受損,最終解決的是農產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是民生大計。而從冷鏈產業近年的邊際刺激因素上看,食品冷鏈快速布局更多受益于生鮮電商及跨境物流兩方產業級因素刺激。 生鮮電商交易規模迅速提升。據艾瑞咨詢數據,2018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2045.3億元,同比增速56.3%,并預計2022年可達7054.2億元,4年CAGR為36.2%,以低溫肉奶制品、新鮮果蔬、水產品等為代表的生鮮產品宅配概念引領零售市場風潮。 產業投融資規模龐大,產業快速成長。據時代商學院統計2019年生鮮電商產業融資額達72.6億元,增速25.8%,2016年一級市場投資熱潮期產業整體更是獲得了81.8億元融資推動。近年融資單筆金額上升,頭部梯隊初步出現,各企業快速發展整合。 生鮮渠道向三四線下沉市場持續推進。根據京東數據,2019年1-4月三四線活躍用戶占比達16.9%和14.4%,較2017年同期提升2.3pct和3.5pct;三四線成交比例達16.5%和12.7%,較2017年同期提升1.8pct和1.5pct。下沉市場占比提升意味著生鮮電商向下覆蓋的擴張,受眾范圍持續擴大。 疫情隔斷線下消費,生鮮電商普及大幅提速。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極大地阻斷了線下食材消費,尤其農貿市場等消費受阻劇烈,在這一背景下生鮮電商的市場教育飛速發展。據個推大數據,2020年春節期間各生鮮電商日活增速高達95%-247.8%,新增用戶增速則達61%-298.3%,整體產業迅速推廣并獲得長效普及。 近年農產品跨境貿易,尤其進口規模快速增長。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19年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奶類的進口額分別達9.6、103.6、193.3、185.4、112.7億美元,冷鏈關聯高的果/肉/水/奶產品規模尤其龐大。同時各產品過去2年進口額CAGR分別達31.8%、28.7%、40.1%、28.3%和12.5%,尤其肉制品受豬瘟影響2019年同比增速高達69.1%,農產品跨境貿易市場呈快速擴張狀態。 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的跨境進口。據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數據,2017年自一帶一路沿線進口食品金額居前的為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發展中國家,新鮮食材占比居高。進口食品種類居前的分為植物油、糧食及制品、水海產及制品、水果及制品等,進口額分別達54.4、37.8、28.5和28億美元。伴隨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推進,可預見我國農產品跨境進口的規模有強勢提升空間。 冷鏈物流是跨境貿易發展的前提。參考跨境冷鏈流程圖,海外原產地的農產品經大宗運輸入關,隨后流入境內倉儲,再進入電商倉、各城市分銷店或直接宅配到家,其長途運輸距離決定了產品運輸過程中對冷鏈的剛需。伴隨消費升級和一帶一路,進口食材需求大幅提升,推動跨境貿易,進一步對跨境冷鏈產業帶來較強助力。 除了生鮮電商和跨境冷鏈兩大近年的邊際推動因素強勢助力冷鏈產業外,速凍食品市場近年的穩健增速,也對冷鏈市場產生一定驅動力。 速凍市場增速穩健。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8年速凍食品規模已達1342億元,過去五年間CAGR為10.1%,生活便利化以及餐飲業擴張推動速凍食品及速食文化的發展,對冷鏈也具有穩健推動作用。 國內速凍食品普及仍較低,市場具較大發展空間。據中國物流協會冷鏈委員會數數據,我國速凍食品人均占有量僅10kg/人,遠低于歐美日等地區人均量,伴隨國內經濟發展,龐大人口規模將推動速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給冷鏈產業帶來更大潛在空間。 與快速增長的食品冷鏈需求相對應的是,我國當下冷鏈設備配置遠無法滿足需求。以貯藏主體設施冷庫為例。 我國人均冷庫容量遠低于國際水平,冷鏈配置存較大缺口。據GCCA數據,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0.14立方米/人,而國際最高的英國已達0.62立方米/人,即使同樣作為人口大國的印度也高達0.34立方米/人。以全球平均人均冷庫容量的0.2立方米/人對比,我國冷庫配置尚無法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凸顯當前冷鏈設備配置的缺口。 冷庫設施普遍無法滿足需求,冷鏈設備產業有待升級。據中物聯冷鏈委調查,當前冷庫設施不能滿足需求的比例高達64.29%。其中不滿足的原因中設施缺乏/數量不足占比61%,設施功能不完善占比33%,設施用地缺乏、冷鏈數據不完善占比16%,可見在加大冷鏈覆蓋的同時,原有設備也有待升級優化。 冷庫容量地域差異大,地域供需尚不平衡。當前冷庫容量中,華東地區容量占比達37.2%,而其他區域占比偏差較大,地域上冷鏈配置仍待優化。 在冷鏈供需矛盾下,近年多項密集政策出臺推動行業發展。通過指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為冷鏈快速發展提供稅收、供電、基礎設施配置等方面便利,并促進農副產品供給側改革提升其與冷鏈運輸關聯協作,從而實現冷鏈運輸產業快速發展。 尤其在近期疫情影響和大基建政策驅動下,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正抓緊啟動2020年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項目的建設工作,通過推動重大物流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來帶動相關物流企業加快復工進度。邊際利好政策為冷鏈運輸、冷鏈設備帶來強力升級擴張機遇。 冷鏈運輸車保有量快速擴大。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2017年我國公路冷鏈運輸車保有量已達14萬輛,相較2011年6年CAGR高達27.8%,印證冷鏈運輸市場增長趨勢。 冷柜市場銷量邊際增速提升。據產業在線數據,2019年我國冷柜銷量達2662.1萬臺,增速9.5%,尤其進入19Q4增速高企,10-12月同比實現18.7%/8.6%/22.7%,在目前家用存儲已均為冰箱的現狀下,冷柜市場正體現商用的冷鏈存儲規模。對比冰箱2019年銷量增速僅3.1%,冷柜所代表的商用制冷正處增長期。 商用陳列柜市場需求釋放。2016-2018年陳列柜銷量增速分別達到11.7%、43%和14%,至2019年10月,陳列柜月度銷量也一度飆升至21.5%,市場需求出現快速釋放。 食品冷鏈在近年生鮮電商、跨境物流等產業級刺激下具備需求釋放的高增預期,同期在冷鏈供需矛盾的背景下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推動冷鏈完善,而產業鏈多環節冷鏈設備邊際高增速,進一步印證了食品冷鏈設備市場的擴張狀態,相關冷鏈設備企業有望迎產業紅利。 相較于食品冷鏈,醫用冷鏈市場規模目前較小,其產品特點為冷鏈技術層級遠高于商用設備,是生物醫療領域的專業化產品,通常具備暫時性或長期低溫存儲特性,而后者更多稱為生物醫療低溫存儲。其高技術附加下產品單價較高,且高門檻下國內企業有限,因此產業盈利空間遠高于其他制冷設備。 而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刺激下,醫用冷鏈物流、存儲體系暴露出較多問題,也直接促成《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政策的加速推進,受此影響,醫用冷鏈設備產業存在邊際突破和未來數年內長效提升的配置契機。 我國醫藥物流總額穩步提升。據中物聯醫藥物流分會數據,2018年國內醫藥物流總額實現33517億元,同比增速11.1%,3年CAGR10.6%,增速邊際略有提升,預計2020年物流總額可突破4萬億。 醫用冷鏈物流規模擴張穩健,需求旺盛。據易觀分析數據,至2017年醫用冷鏈物流規模為570億元,同比增速達14.9%,市場擴張穩健。而國家藥監局公布數據表明,中國藥品冷鏈覆蓋能力僅10%左右。藥品質量問題中僅20%與冷鏈物流相關,產業升級需求旺盛。 國內冷鏈配置較全球平均尚存差距。據PharmaceuticalCommerce統計,全球2019年具冷鏈需求藥品達3380億美元,2年復合增速9.3%,占總藥品市場的26.7%,并預計至2023年冷鏈藥品占比可實現29.5%;而此前2018年,全球藥品冷鏈運輸規模為150億美元,占總藥品運輸的18.2%。對比國內冷鏈物流覆蓋比例(10%),證明我國醫用冷鏈運輸市場尚存較大發展空間。 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主要包括醫用冷藏箱、血液冷藏箱、冷藏冷凍箱、低溫保存箱及液氮罐等。不同設備適用存儲溫度差異顯著,如長期保存樣本的存儲要求部分需-86°C、-150°C甚至-196°C,就適用超低溫保存箱、深低溫保存箱或液氮罐。而血液冷藏箱需要恒溫保存,上下波動區間要求嚴苛。 設備技術門檻較高。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通常通過雙級復疊或自復疊制冷系統設計,并采用多種制冷劑的精確混合配比,配合換熱技術的優化與控制,最終解決制冷系統中壓力穩定、精確分凝、低溫回油等技術難題,確保生物樣本的長期可靠低溫存儲。 不同應用場景的設備需求差異顯著。醫用冷鏈及低溫存儲場景大致可分為藥品安全、疫苗安全、血液安全等冷鏈流通及生物樣本庫存儲等,對應儲品細分品類對溫度需求顯著不同,進一步提升了設備技術壁壘,設備相對嚴格的對應關系也推動了整體設備規模的發展。 進一步看,全球生物醫療低溫存儲產品及區域細分情況: 恒溫冷藏箱及低溫保存箱為主導。2018年生物醫療低溫存儲各設備市場中,恒溫冷藏箱、低溫保存箱、超低溫保存箱、冷庫的設備規模分為11.88、10.97、2.51和2.1億美元,前兩者占比達83.2%。 亞太區域當前市場仍未成熟。全球區域市場劃分下,按2016年數據,北美、歐洲、亞太、拉丁、中東非洲五大區域各為11.04、7.5、4.82、1.07和1.11億美元,亞太龐大人口基數下市場占比僅18.9%,可見市場配置尚未成熟。 生物樣本庫,又稱生物銀行,是通過收集儲存管理各類生物樣本,用于疾病的臨床醫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生物應用系統。其建設與發展被認為是增強生物醫藥領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而生物樣本庫產業中包含多種冷鏈設備。 在生物樣本庫場景下,涉及樣本采集運輸、處理、存儲、信息管理、監測及冷鏈環境安全等各環節,對應配置冷鏈設備中包括樣本庫標配的低溫及超低溫存儲設備、采集運輸過程中的便攜式低溫存儲設備等。 除了生物樣本庫一類長期配置資產外,疫情爆發所直接推動的醫療產業關注熱點更多在醫用冷鏈運輸環節,戰疫過程中暴露出的醫藥運輸能力短缺、體外檢測能力不足等現象,直指醫用冷鏈產業。而伴隨《生物安全法》,相應疫苗、血液等產品運輸監管預期將大幅提升,從而進一步肅清缺乏、落后醫用冷鏈能力的物流方式,可預見由疫情帶來后續醫用冷鏈產業長效配置建設。 冷鏈物流需求藥品為疫苗、血液制品、生物藥、診斷試劑等,相應產品自身市場規模具備擴張趨勢,帶動醫用冷鏈市場機遇。 具體看冷鏈需求市場,據中檢所數據,國內冷鏈需求藥品來自疫苗、血液制品、生物藥和診斷試劑,占比分為41%、29%、28%和2%。 疫苗市場中國市場規模增速預期穩健。據灼識咨詢數據,2018年我國疫苗整體市場規模達276億元,增速8.7%,并預計隨后12年CAGR可達11.4%,相對應全球疫苗預期12年CAGR僅6.4%,國內疫苗市場規模具備穩健預期。而短期疫情下對疫苗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或將進一步提振疫苗市場發展。 伴隨醫用冷鏈運輸主體的疫苗、血液、生物藥、體外診斷等市場的穩健/高速增長,國內醫療系統對醫用冷鏈需求提升的確定性極強。相反此前冷鏈“斷鏈”問題也證明我國產業的缺口較大,供需對比下,冷鏈運輸中使用到的疫苗/血液恒溫保存箱、低溫冷藏箱、疫苗/血液運輸車等設備需求量存在高增突破契機。 總結而言,食品冷鏈作為需求主體近年在生鮮電商、跨境貿易等產業推動下穩健增長,而醫用冷鏈在疫情發酵下更具邊際市場需求突破,“自主可控”需求更是利好國內企業,兩類冷鏈產業均在疫情期間獲得不同程度的邊際增速提升預期,這為布局冷鏈市場的國內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紅利。 整體冷柜市場自2019年上半年以來增速持續突破。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9年冷柜總產量達1782.4萬臺,且由四五月份后,冷柜產量增速持續突破,至19年12月同比增速已高達48.8%,市場邊際上提顯著。這一市場邊際優化的銷售數據在前文圖31的冷柜銷量數據中同樣得到印證,冷鏈帶動下冷柜等存儲市場抬頭。 細分冷柜零售結構,冷凍柜仍為主體,多種商用展示產品占比有限。據奧維云網零售數據,2019年1-11月中,冷柜線上線下零售額分為42.1億元和63.9億元,線上市場小型+大型冷凍柜占比近50%,酒柜、冰吧占比9.9%和5.7%,商用冷藏柜、商用冷凍柜占比則分為8.5%和2.7%;而線下市場中小型+大型冷凍柜占比達61.3%,冰吧占比12.4%,商用冷藏冷凍柜合計占比僅3.2%。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