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來點“其他開支”,多建點農產品冷庫
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39歲的農民韓進,舉債養羊遭遇瘟疫虧本萬元,本指望種六畝多地的卷心菜償還舊債,供孩子上學,誰知山東卷心菜的價格從他開始種植起就一路下跌,六畝地得賠上萬元。舊賬未還又添新債,萬般無奈下他選擇了自殺。他死的那天,卷心菜的價格是8分錢一斤,成本就要3毛。
哀大莫過于心死,韓進用“身死”這個極端的方式來表明“心死”,令人唏噓。一個勤勞的底層社會人物懷著發家致富的美好夢想,卻最終為市場的無情大潮所吞沒。對于韓進之死,輿論有多種解讀,但不論這么說,市場經濟有鐵的規律,即價格指揮棒在起作用。這起極端事件本身折射出的,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面對“大市場”表現出極度的脆弱。
農產品“賣難”,是一把懸在我國9億農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告別了普遍短缺的時代,卻轉為當前階段性、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的局部相對過剩,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賣難”尤甚。類似“菜賤傷農”的情形,似乎年年都有發生,成為了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
對于如何避免韓進式悲劇重演,輿論方面見仁見智,或建議進行更科學合理的產地布局,或指出實現更準確的產銷信息收集和發布,或要求更堅定地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或建言開展更有實效的產銷推介活動,或呼吁實施更公平的農超對接。一言以蔽之,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看得見的手”要動起來。
農產品“賣難”求解之道千頭萬緒,一些高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舉措,在我國農業發展的現階段下,很難畢其功于一役。農民是最講實際的,“韓進們”最緊迫的現實問題是,蔬菜豐收了,因為賣不掉眼睜睜爛在地里,有沒有一種現實辦法,迎刃解決這種階段性、結構性、季節性、區域性相對過剩的難題?
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前不久在全國兩會上作大會發言時說,蔬菜在收購環節,通過合作社組織收購的比重低,農民沒有話語權;物流環節,冷鏈運輸率不足10%,每年水果蔬菜因此損耗700億元;售賣環節,批發、農貿市場收費繁雜,使菜價在最后一公里猛漲,相對落后的儲運方式和加工能力制約了蔬菜產業自身的風險應對能力。這真是切中肯綮。
黃海認為,由于農民建不起冷庫,產品要么以低價集中上市,要么積壓變質。如果蔬果采摘后在冷庫預冷十余小時,可以延長一周的保質期,從而調節上市時間,賣個好價錢,甚至可以把一季的蔬菜賣上一年的時間,使收益大增?!@不正是韓進們夢寐以求的現實之道嗎?
國外大多把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公益性設施,政府投資,低收費管理,保本經營。我國的批發市場由企業投資,必須依靠收費獲取利潤。因此,由政府財政出資建造批發市場和冷庫,有助于增加蔬菜儲備規模,調劑季節供需,平抑菜價,一舉數得,功莫大焉。
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既可以減少農產品產后損失,又可以帶動農產品跨季節均衡銷售,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儲藏加工的地位尤為沖突。一般情況下,擁有儲藏加工的條件,在市場博弈的地位就比較主動。緩解農產品“賣難”,確保農民利益,從一定意義上說就要掌握儲藏權。
黃海指出,我們應該少建點高爾夫球場、高檔別墅,騰出土地建一些農產品流通基地和冷庫。政府指定優惠的土地、稅收、融資政策,必要時在鎮、村建立預冷、分揀設施。黃海此番建言,既尖銳又實在。我們經常能聽到“砸鍋賣鐵”的說法,一些地方解決百姓生產生活困難,往往會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解決”。眼下,8分錢的賤價蔬菜都逼出人命了,這錚錚建言是否能警醒一些地方政府呢?
既然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相應的冷庫本質上應歸為公益性設施,政府加大投入就責無旁貸了。從經驗看,凡事涉公益性投入,地方政府很少有不叫窮的。事實上地方政府向來不缺錢,“三公消費”每年已達9000億元。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公開報告中,“其他支出”居高不下,有的高達百分之三四十。說穿了,“其他支出”成了“三公消費”的代名詞。為避免韓進式悲劇重演計,還是少來點“其他開支”,多建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冷庫吧。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中國物流行業發展分析:冷鏈篇
下一篇:陜西:投資1億建百座果蔬貯藏冷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