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搞鄉村建設走紅,為鄉村振興帶來一股清流|新京報快評
▲“蒲韓新青年”團隊。圖/微信公眾號“蒲韓新青年公社”
據紅星新聞報道,自從在視頻平臺發布視頻以后,在位于山西、陜西兩省交界處的山西省永濟市下寺村,默默無聞做了7年鄉村建設的“蒲韓新青年”突然“火了”。
“蒲韓新青年”是一個公社,這里有一撥從城市來的年輕人,他們主要為“農村可持續發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的學員提供實訓,同時也開展大學生鄉村游學項目,并與一些高校的農學團隊合作進行生態種植、養殖技術實驗。
近年來,隨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越來越多學習了現代化知識的年輕人開始投入鄉村建設,“蒲韓新青年”是其中的代表,而與他們類似的年輕人在全國各地也已經涌現了很多。
比如,據新京報報道,一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就選擇“進村讀研”,他們不僅要親自種地育苗,還要學習一定的農業管理知識;與此同時,還有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也選擇參與北京的鄉村建設,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揮斥方遒,施展才干。
年輕人絡繹不絕投入鄉村建設的背后,其實是基于一種自身理想的鄉村實踐。從報道可以看出,這群年輕人大部分沒有官方背景,主要是來自于民間組織的社會力量,因為懷抱對鄉村美好未來的期待與憧憬,積極地投入到了鄉村建設這個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宏大“母題”之中。
而經由社會和市場力量為鄉村帶來的年輕人,也不止是著眼于短期的經濟效益,更長遠去看,這股力量在為鄉村建設注入蓬勃生命力、“年輕力”的同時,也在深刻改變著鄉村未來的精神面貌。
這些年輕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具備豐富多元的知識和探索精神,因此更容易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維,融入鄉村多樣化的習俗和風土人情過程中,這些優勢可以帶動鄉村在方方面面不斷前行,創造新的“鄉土中國”。
▲鄉村不再只是一個生活空間,而是承載夢想的舞臺。圖/新華社
以“蒲韓新青年”為例,他們會根據市場變化引導農民種植新作物,會面向城市群體開展游學、培訓項目,也會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設賬號,將鄉村與世界聯系起來,讓鄉村不再閉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不僅在參與建設鄉村,也在“創造”鄉村,一個聯通了城市與互聯網的現代鄉村。
也即,投入鄉村建設的年輕人們,正在利用社會和市場等多維度的力量,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進而更好地幫助鄉村實現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多層次的發展。
事實上,從梁漱溟、晏陽初等老一輩學者開始,中國人就在不斷摸索鄉村建設的可行路徑。建設鄉村,不只是富裕一方水土,更是將這一片廣袤地域拉入現代化的進程,從而爆發出巨大潛力。這是幾代中國人心心念念的理想,探索也從未止步。
現如今,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利用自己與城市空間的聯系,將為鄉村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此去看,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是個人目標與社會理想的共鳴與呼應。對于年輕人來說,鄉村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生活與創業空間,也是一個承載夢想與社會理念的舞臺。
當然,其中存在的難點也不可忽視,社會也需要對一些難點不斷進行改善,為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創造條件。比如從報道中就能看到,很多年輕人都面臨著家人朋友的壓力,他們沒法理解年輕人的選擇,而這種不理解相當程度來自于對農村生活條件的疑慮;再比如此前也有媒體報道,投入鄉村建設的年輕人遇到了與鄉規民約之間的齟齬,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受到一些掣肘。
這些都應當引起重視,讓社會力量和年輕人可以毫無顧慮地來,在廣闊鄉村大展身手。
毫無疑問,鄉村需要年輕人,很多年輕人也向往鄉村。鄉村振興這個宏偉的任務,急需年輕人提供新動力。所以無論是年輕人還是鄉村,都要看到當前這個歷史機遇,從各自的所在共同奔赴、彼此成就,相信在鄉村煥發蓬勃生機的同時,人生也一定會結滿累累碩果。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