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龍鎮酒家是紅色的
文/ 沈軼倫
一
1994年,熊佳俊高考結束,第一次到上海。等著他的,除了即將要報名入讀的名牌大學,更重要的,是愛情。在江西老家,他愛上了一個上海知青的女兒。姑娘一家決定回上海,心愛之人要去的這座城市,也就成了熊佳俊未來奮斗的方向。
當時的上??瓷先ゲ⒉荒敲捶比A,尤其是當他從火車站出來,坐公交轉車又轉車,到了地處相對偏遠的大學校園時。不過,姑娘一家住在南京西路邊上,這條路總是熱鬧。南京西路1081弄內,梅龍鎮酒家是當時旅居上海的老外們最喜歡的就餐點之一。進進出出的國際面孔,顯示著大都市的與眾不同。
幾年后,熊佳俊作為優秀大學生畢業,在靜安區參加工作。起初他是和心愛的姑娘談戀愛軋馬路,一遍一遍走過南京西路,然后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一遍一遍走過南京西路。上海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展得越來越快,南京西路周邊,也變得新樓林立。那家地標一樣始終在的梅龍鎮酒家,像命中注定一樣等著熊佳俊的到來。
就好像80多年前,一群心懷各種夢想和理想的青年來到這座城市。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梅龍鎮酒家成了他們的聚集地。
金碧輝煌的店內裝飾
劉海粟題詞
二
上海的老牌餐飲酒家各有來頭,像梅龍鎮酒家這樣出生時就帶有紅色烙印的卻不多。
1938年3月8日,身為京劇票友的俞引達和謝女士,因慕《游龍戲鳳》中正德皇帝私訪梅龍鎮酒坊一節,在今靜安別墅南入口的石庫門中開設同名食肆。翌日《申報》第11版上有條廣告,說:“本埠威海衛路六四八號(慕爾鳴路西首靜安別墅口)梅龍鎮酒家、籌備數月、業于昨(八)日開幕、一時履展如云……”
這是一家賣淮揚點心的小店,販售湯面、湯包等,規模不過小桌八九張、伙計四五人。那時節,正值上海灘淮揚菜盛行,大小館子林立,并無獨特之處的梅龍鎮漸漸生意不佳。1939年,在工部局任職的李伯龍和幾個朋友把這家門可羅雀的小店盤了下來,改為大飯店,取名梅龍鎮酒家,讓演員吳湄出任梅龍鎮酒家首位經理,并選址南京西路重華新村內的虞洽卿公館底層,作為1942年重新開張的梅龍鎮酒家的新門面。
大部分酒家選址市口,都在熱鬧顯著的地方。這梅龍鎮酒家雖然坐落在南京西路商業街,但具體地址是南京西路1081弄22號內,從街上不能看見店招牌,要繞到弄堂內部。公館雖然朝南有門,但從一開始梅龍鎮酒家的大門就是朝北開,久而久之也就保留下來。至今,酒家樓上還有普通住戶日常起居。
這片建筑,已知最早可考是上海灘顏料大王奚潤如的公館。到20世紀30年代,奚家生意中落,曾在奚潤如手下工作、后來成為上??偵虝L的虞洽卿買下老東家的舊宅作為自己名下的公館。能在這樣的能人地盤里開酒店,閑人不會來惹事,這就確保了新店順利開張。但要把這酒家辦好,需個阿慶嫂式的能應付三教九流的人物。
首位經理吳湄是無錫人,加入過田漢創辦的南國電影劇社,演過話劇和電影,代表作有《女子公寓》《小丈夫》《自由神》等,均為左翼進步影劇。上海淪陷之際,吳湄息影,加入茅麗瑛領導的職業婦女俱樂部。1939年,茅麗瑛遭遇暗殺后,俱樂部解散,吳湄正在彷徨之際,得到這份管理酒家的工作,倒是得到了一展身手的舞臺。
身為經理,吳湄為梅龍鎮酒家奠定了川揚合流的口味格局,又因為她進步文化人士的身份,圈內人都將這里作為“據點”。1942年,新址選定擴建之際,酒家需要資金入股,吳湄和幾位董事動員400多個股東參加,其中不乏電影事業家柳中亮、著名導演陳西禾和著名電影演員龔秋霞、喬奇等。當時,頻繁到店用餐的還有周揚、夏衍、沙千里、田漢、于伶、白楊等文化名流。
越劇十姐妹
一個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是,1947年7月,“越劇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等聯合義演《山河戀》,時稱“越劇十姐妹”)義結金蘭后的記者招待會,就在梅龍鎮酒家舉辦。
三
“文革”時,梅龍鎮酒家一度改名為“立群”,原本書畫家白蕉所題店招被毀,第一代老師傅們相繼退休或者離去,有的大師傅寄身小面館炒面澆頭,一炒10年。直到“文革”結束,1978年10月3日,梅龍鎮酒家斥資18萬元進行裝修后重新掛牌,當日客人爆滿。
時任店經理虞達謙請劉海粟提筆,寫下“梅龍鎮酒家”5個大字。又謙請朱屺瞻、王個簃、顏梅華、曹簡樓4位大師一一補壁。大師們欣然揮毫,潤筆之資,就是在店里吃一餐。老顧客袁雪芬也為飯店出了一把力:酒家的舊裝修原本就是吳湄請舞臺專家設計的,這次重修,特意請袁雪芬介紹上海越劇院的舞美蘇石鳳主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涉滬上的外商、外僑用餐,梅龍鎮酒家是他們的首選之一。梅龍鎮酒家的菜是川菜和淮揚菜的結合,又受到上海本邦菜的影響。在1978年復牌前,梅龍鎮酒家的師傅們又去錦江飯店進修,后者所帶的粵菜風格,又被梅龍鎮酒家借鑒運用。
比如,梅龍鎮酒家的一道回鍋肉,是地道的川菜,所用的配菜一般用青蒜或者青椒,梅龍鎮酒家用的卻是芥藍的葉子。原來,錦江飯店燒粵菜,常用到芥藍,因此這味食材經由錦江飯店進入了梅龍鎮酒家,成了一道絕無僅有的海派川菜。
長居上海的巴金是四川人。很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周一次,巴金家人都會到梅龍鎮酒家買這道回鍋肉夾餅。一開始,家人把這道菜外帶到巴金家里,后來帶到華東醫院。榮毅仁和陳香梅在上海時,也曾在梅龍鎮酒家用餐。對于一些老華僑和老上海家庭來說,每年在梅龍鎮酒家吃年夜飯,用餐完畢,就預訂下次年的年夜飯,前后長達二十多年,這份感情,意味著這家飯店已經超越用餐本身,成為家庭儀式的一部分,也成為定義上海味道的一部分。
回鍋肉夾餅
巴金和梅龍鎮酒家前總經理包國京
四
還是回到1994年。就在熊佳俊到達上海的同時,上海梅龍鎮廣場有限公司成立,注冊地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038號,即今天梅龍鎮廣場所在位置。
普通顧客可能并沒有留意到,這個廣場的英文名字是West Gate,直接翻譯過來是“西門”的意思。這一廣場的中文名字曾經要被命名為“西門廣場”,而正因為有梅龍鎮酒家的歷史在前,最終,這里被命名為梅龍鎮廣場。
富貴魚鑲面
1997年8月15日,梅龍鎮廣場開業。這家由香港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添發慶豐(集團)有限公司及上海梅龍鎮(集團)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商廈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于一體,不僅有國際名牌、中檔品牌商品,還有蔬菜、水果、禽蛋、魚肉供應,地下還設有400個車位的復式停車場。
此后,南京西路上,中信泰富、恒隆廣場相繼出現,“梅泰恒”為上海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這一區域也從此成為南京西路上的金三角,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上海時尚風向的引領者。在2001年前后,靜安區政府對南京西路沿街商店統一規劃,投入200多億元進行大規模調整、改造,引進大批國際一線品牌,使南京西路的銷售額迅速攀升。當時,中信泰富廣場每月銷售額翻番,梅龍鎮廣場的年銷售額則突破了6億元。
生爆鱔背
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熊佳俊的個人生活也順利升級。他娶到了讓他一路從南昌追到上海的女孩,為人夫為人父。二十多年的上海生活,他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他擔任梅龍鎮酒家總經理,在后廚和第四代掌門廚師、技術總監周曉敏對談,都是親切的滬語。
粉蒸肉
最早為酒家寫店招的白蕉當時曾書中堂一幅相贈,曰:“天下無難事,也無易事;人生有苦事,方有樂事。”菜有五味,酒家有百味,人生變遷的味道更是變幻無窮。
不知道當年從這間廚房走出來的無錫人吳湄、揚州烹飪世家出身的大廚李魁南、做川菜的無錫大廚沈子芳,和來自浙江的食客夏衍、袁雪芬,來自四川的巴金,還有后來闖蕩上海的外商和華僑,在不同時空里,一起品嘗著帶著上海歷史痕跡的干煸牛肉絲、宮保雞丁、富貴魚鑲面、生爆鱔背時,會用什么話聊著什么樣的內容呢?
菜肴均由梅龍鎮酒家技術總監周曉敏烹飪。
參考書目:《大味若淡——梅龍鎮酒家80周年》,老波頭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本文轉自上觀新聞海上記憶欄目)
點擊下面鏈接,可讀部分“朝花時文”近期熱讀文章:
張文宏六章:我為什么這么受關注
兒子筆下的劉廣寧:愛藝術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譯廠的
滄浪之水三蝦面 | 沈嘉祿
歲月和星辰的序列 | 毛尖
我的兄弟 | 鄭憲
不就是一只蚊子嗎 | 葉淺韻
《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 | 宋執群
攀山,翻嶺,接姐姐過端午的幸福路 | 蘭善清
《紅樓夢》里的食物密碼 | 閆晗
奶奶燉的肉 | 王久辛
上海的初夏 | 魯北明月
豆秸垛賦 | 肖復興
變蛋的浪漫 | 馬思源
聽陳西瀅、凌叔華之女陳小瀅談父輩的故事 | 許云倩
屈子去哪兒了 | 李之柔
不可小瞧的140字 | 林少華
點點楊梅紅 | 周華誠
這是“朝花時文”第2364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hw038@jfdaily.com。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干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里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注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
蘋果用戶請長按識別二維碼,鼓勵編輯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